裴钢,1953年12月11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前校长。
1970年裴钢参加工作;1978年进入沈阳药科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5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5年3月回国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至200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2007年至2016年担任同济大学校长;2018年担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 裴钢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在其担任学术期刊《细胞研究》主编期间,学术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出现首破20的经历。
裴钢利用G蛋白偶联受体变异验证了受体激活平衡态的假说。发现阿片受体(G蛋白偶联)C末端在激动剂作用下发生的磷酸化而导致阿片受体脱敏。揭示阿片受体信号脱敏和负反馈调节在阿片成瘾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证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与阿片受体信号转导途径间存在crosstalk。发现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可经过G蛋白途径激活p38MAPK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天花粉蛋白能与HIV共受体(趋化因子受体)结合、增强受体的激活从而发挥抗HIV作用。揭示五次跨膜的趋化因子受体具有正常七次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的功能
裴钢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包括:
孤啡肽受体及阿片受体的信号传导机理研究
阿片受体磷酸化及其对受体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
阿片类药物耐受和成瘾的分子机制研究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神经信号的转导和赖受依赖中的作用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
发现β抑制因子-11是调节CD4+T细胞存活和自身免疫性的关键因子
在参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届第6次会议期间,裴钢接受了“研究生教育访谈录”的专题采访。访谈中,裴钢认为:“你首先要有非常强烈的动机和动力,如果你喜欢科学,我建议你就努力去做,如果不喜欢,那就趁早挑选你喜欢的事去做。”在裴钢看来,研究生应具有的第二个素质是“矢志不移”(persistency),“你要永远不停地努力。一定要脚踏实地,基本功都要掌握好。”“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是裴钢院士对研究生的另外两个希望,他说:“科学研究是一项社会性活动,要和其他人合作来做。做科学本身就是追求真善美,没有必要的胸襟,不会与别人合作,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科学和艺术一样,永远要创新,总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to be different)。”
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Distinguished Scholar Lecture, Garven Institute, Australia
The Endeavour Executive Award, Australia
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逢甲大学荣誉工学博士学位
香港理工大学2013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和荣誉教授
芬兰狮子骑士军团指挥官勋章
香港理工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芬兰奥托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台湾世新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国际麻醉品研究会议执委会委员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CSCB)理事长
同济大学名誉教授